秦楚网讯 通讯员 杨伟 报道:“你教我养殖蜜蜂,我教你种植香菇,行不行”“好的,我们组建一个产业互助组,互相帮助,共同发展”……这是近日发生在郧西县槐树林特场产业能人寇文兵、马昌江之间的一组对话。

寇文兵是郧西县槐树林特场范家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。2015年,他在江西省樟树市一家工厂打工时,一次偶然的机会,被委以重任——养护工厂花坛里“入侵”的一箱蜜蜂。从此,他开始与蜜蜂结缘。2016年,他回到家乡,利用掌握的养殖技术,开始尝试养殖“中华蜜蜂”。养殖规模从最开始的两、三箱,发展到七、八箱,如今已有二十箱。2018年,他收割蜂蜜一百余斤,每斤市场售价80元左右,可售价近万元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。今年2月,他抓住郧西县发展香菇产业的政策机遇,申请“香菇贷”产业借款5万元,购买香菇菌棒13000棒,建起12个香菇大棚。眼下,他正在该场范家坪村香菇基地学习香菇种植技术。

马昌江是郧西县槐树林特场槐树村的后备干部。身为“80后”的他,虽然只有初中学历,却有着一股敢闯敢干、不服输的韧劲。初中毕业后,他就利用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,种过两年香菇,后因资金不足而不得不放弃,又在外先后当过钢厂、饮料厂、家具厂工人。2017年,他回乡创业,成立郧西槐树绿谷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生态养殖、中药材种植,被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。听说寇文兵的养蜂事迹后,他专程登门拜访,当面向寇文兵请教“中华蜜蜂”养殖技术。

该场范家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夏臣艳经营野生葛根深加工产业,2018年生产葛粉3000余斤。今年,她又流转土地10余亩,试种葛根15000余株。该场槐树村1组村民余学龙,投资40余万元,购买旋耕机、拖拉机、大型收割机、脱粒机、粉碎机等农业机械,实行耕作、收割、运输、脱粒、粉碎“一条龙”服务,经营范围辐射上津、店子等周边乡镇。

现如今,类似寇文兵、马昌江、夏臣艳、余学龙这样的乡土人才,在槐树林特场还有30多人,他们活跃在全场农业生产、种植经营、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,利用已有的技术知识,抢抓金融扶贫政策、乡建特色产业资金扶持等政策机遇,带头发展香菇产业、中药材种植、林特管护、畜牧养殖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,成为产业发展的“排头兵”和“主力军”。在实现自身致富的同时,他们还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、组建产业互助组、“结对子”、“一帮多”等方式,引领、带动、帮助全场6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务工就业、增收脱贫致富,发展各类产业示范项目20余个,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围绕产业结构调优、培育新型农民这一目标,该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,着力在标杆选树、政策扶持、作用发挥上出实招,不断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开发培育力度。近年来,先后采取集中授课学习、组织观摩学习、田间地头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10余场次,不断增强乡土人才发展中药材种植、农业经营、畜禽养殖等产业和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“领跑”能力。

同时,该场科学制订特色产业发展规划,建立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,先后对20余名种植大户、养殖大户、产业带头人等乡土人才予以公开表彰和奖励,在政策、项目、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,共争取落实各类专项扶持资金100余万元,鼓励乡土人才创新创业,发展壮大农业实体经济,培育各类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26家,辐射带动全场800余户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。

此外,该场突出政治引领,全面推进“党建+乡土实用人才+产业发展”模式,不断更新完善村级后备干部资源库,加大对乡土人才发展产业的技术指导、政策扶持、跟踪服务,不断提升乡土人才素质,将乡土人才资源转化为政治资源,先后将寇章国、夏臣艳、徐义根等7名产业能手、种养大户等乡土人才吸纳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,增强农村党支部“双带双促”能力,增强产业发展“引擎”,使全场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,农村经济呈现新面貌,脱贫攻坚迸发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