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文、图/记者 蒋辉 通讯员 付延锋

以山脊为界 陕西村民住在湖北境内

从竹溪县城出发,沿238省道一路向西南方走,到达鄂坪乡集镇后继续向西,沿途道路蜿蜒,川坝纵横,约4个小时可达梓桐垭村。朱家湾是陕西平利县闹阳坪村一组所在地,完全被梓桐垭村环绕。

梓桐垭位于鄂坪乡最西端,竹溪境内楚长城城垣在此为终点,该处现在还存有一段城垣遗迹,附近有个寨子叫“三合寨”(也叫三皇寨)。秦楚古关隘“乌林关”(今分水岭),在陕西境内称闹阳坪,在湖北称梓桐垭,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1949年解放平利的战斗中,这里也曾发生过激烈战斗。当年7月9日凌晨,解放军57师169、170两团南入竹溪平利交界的闹阳坪,将三皇寨国民党军歼灭,击毙132人,俘虏240余人。在此地牺牲的解放军战士,就地掩埋在闹阳坪村和梓桐垭村。

据载,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庸后,为争霸北上创造条件,在以关垭为核心的鄂陕山脊上,修筑庞大的防御工程,与天然屏障连为一体,作为争霸楚国的前沿阵地,这就是广为流传的“楚长城”。从鄂陕两省的交界线上极目远眺,这里已无城垣遗迹,只能从当地人所谓的“分水垭”中想象它的地理位置。

古长城和关隘虽然是自然的屏障和战争的分界线,但目前两省两县的地界大多都是以山脊划分,朱家湾的两千多亩山林和几百亩耕地全部“飞”入竹溪鄂坪乡境内,十几户人家却被划分到湖北地界内,和本村其他组相隔数里之遥,来往要经过外省的地界,成了陕西省在湖北省境内的一块“飞地”。

朱家湾一角。

“飞地”成因说法众多

在梓桐垭村有一个三岔路口,在三岔路口右拐,就进入了湖北境内的“陕西飞地”,竹溪人称这个地方为“王家河垴”,小地名叫朱家湾。

朱家湾组长胡明朝介绍,该组有15户人家,村民65人,全组总面积2400多亩,其中林地面积达2000亩,耕地400亩,村民人均拥有耕地远远高出平利县平均水平。这里的住户大部分都姓胡,定居于此在三代以上,有的甚至几百年。说起朱家湾地理位置在湖北境内,而行政管辖却归属陕西这一话题,胡明朝向我们谈到了历史上形成这种情况的几种缘由。

古代楚长城一带属于边境地区,战事频繁,人们居无定所,又山大人稀,过境开荒种地是“家常便饭”。也许是秦人越界种了楚人的地,随着历史的变迁,地随人走,所以人地归秦。

另外,古时大户人家大多投资购置田产、房屋,若逢女儿出嫁,往往送上部分山场和土地作为陪嫁。所以此地可能是湖北的女子嫁到陕西,朱家湾便成为女儿出嫁的陪嫁。后来,陪嫁的山场土地便归属陕西。也可能是有些大户人家为躲避战乱,在湖北境内购置田产,举家迁入,世代居住耕种,但人归陕西,一直沿袭到今天。

还有一个传说,朱家湾处在“两省两县”交界之处,很久以前,村民在朱家湾一棵核桃树下发现一具无头尸体,两县县令齐聚朱家湾,商定谁先破案,谁就拥有这方土地,结果平利县最先告破。

早在民国时期,竹溪县和平利县的两位县长就朱家湾管辖问题还在一起开会,由于该地一直就归平利县管辖,原住民也愿意接受陕西的管辖,朱家湾也就自然归属了平利县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时,土地、山林划归农户,且允许农民带地自愿选择农业生产合作社,朱家湾的住户和土地包括王家河垴的山林也就归属了陕西。

有意思的是,朱家湾这块“飞地”中还有一块竹溪的“飞地”,这是一处属于鄂坪乡梓桐桠村的水田,面积有10来亩,呈长船形横卧在川道中央。

两县一起解决朱家湾居民出行难

朱家湾山环水绕,风景颇佳。从沟口进来,地形如同圈椅。站在沟口向南仰望,森林密布,溪水长流,地势平缓。邻接村鄂坪乡梓桐垭村曾是川鄂古盐道,大宁河的盐经巫溪、镇坪过梓桐垭运往湖北、陕西各地。

解放后,朱家湾十年九丰,还常常将余粮借给相邻的梓桐垭村村民。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地方,早在解放前就有一院名“李家铺子”的瓦房。上世纪70年代末,由于朱家湾地方偏僻,又地处外省,村民便率先搞起“小包干”,过了两年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最后两家人的草房也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修建成了瓦房。

胡明朝说:“ 以前我们最头疼的是没有路,村民买卖东西来回都是肩扛背驮,你就是买个车子也没法用。”2008年,梓桐垭村村委会主任谭顺成从电视上看到陕西的三农政策消息后,连忙让胡明朝到平利县广佛镇去争取政策支持,并主动提出愿意出地修路,也不要土地补偿,解决两省边远山村的公路通行。

2009年,考虑到朱家湾特殊的地理位置,竹溪县和平利县就把这段通村路的修建列为两县的重点接洽工程。建成后,这条通村路从松河街到达闹阳坪村,然后再穿过分水垭过鄂坪乡梓桐垭村境内,最后抵达朱家湾,总长13公里。

朱家湾山环水绕,风景颇佳。从沟口进来,地形如同圈椅。站在沟口向南仰望,森林密布,溪水长流,地势平缓。邻接村鄂坪乡梓桐垭村曾是川鄂古盐道,大宁河的盐经巫溪、镇坪过梓桐垭运往湖北、陕西各地。

解放后,朱家湾十年九丰,还常常将余粮借给相邻的梓桐垭村村民。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地方,早在解放前就有一院名“李家铺子”的瓦房。上世纪70年代末,由于朱家湾地方偏僻,又地处外省,村民便率先搞起“小包干”,过了两年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最后两家人的草房也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修建成了瓦房。

胡明朝说:“ 以前我们最头疼的是没有路,村民买卖东西来回都是肩扛背驮,你就是买个车子也没法用。”2008年,梓桐垭村村委会主任谭顺成从电视上看到陕西的三农政策消息后,连忙让胡明朝到平利县广佛镇去争取政策支持,并主动提出愿意出地修路,也不要土地补偿,解决两省边远山村的公路通行。

2009年,考虑到朱家湾特殊的地理位置,竹溪县和平利县就把这段通村路的修建列为两县的重点接洽工程。建成后,这条通村路从松河街到达闹阳坪村,然后再穿过分水垭过鄂坪乡梓桐垭村境内,最后抵达朱家湾,总长13公里。

户籍不同但两村百姓一家亲

长期生活在湖北境内,当地的文化、经济、风俗都给朱家湾村民带来了深远影响。除了语言、生活习性、消费观念等方面接近外,两地百姓通婚现象也很普遍,就连种植的农作物和绿色产业都差不多。随着山货贸易热的兴起,朱家湾成了两省经济文化交融的“桥头堡”。竹溪县各级政府也没拿他们当“外人”,农网改造、通信服务对该组实行全覆盖,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。

关于朱家湾和梓桐垭两地的风俗习惯,胡明朝说:“说话口音不一样,陕西人说我们是湖北腔,湖北人又说我们是陕西调。小的生活习惯也不同,比如陕西这边庆祝生日就摆一次宴席一顿饭,而湖北人却要庆祝一天,留客人吃两顿饭。”

“久住三十载,无有不亲邻。”说到两村村民之间的关系时,胡明朝这样形容。“我们没有任何区别。我们朱家湾用的电、电话、电视信号都是湖北的,你打我手机就是长途加漫游了,这个地方离平利县城50公里,离竹溪县城40公里,除了办事和子女上学必须回到陕西和上陕西的学校外,平常就医、购物大多都到湖北竹溪县城,主要是图个近便。”

梓桐垭村村主任谭顺成的家就在朱家湾沟口,“我们两个村从老一辈开始关系就很好,我和胡明朝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要碰个面。梓桐垭村的村民不光和朱家湾一组的人关系好,就是和垭子那边的群众关系也很好。”

据谭顺成介绍,1997年平利县烤烟收购价格较低,竹溪县烤烟收购价格高,他就主动帮助闹阳坪的烟农将烤烟销往竹溪,因为两省的烤烟收购价格相差较大,闹阳坪的烟农从中得到了实惠。

链接>>>

何为“飞地”

飞地,百度百科解释为: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,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。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“飞地”,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,只能“飞”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,才能到达自己的行政领地,称之为“飞地”。

官方资料显示:“飞地”这一术语的首次应用,出现在1526年签订的《马德里条约》中。它把本国境内包含的外国领土称为内“飞地”(enclave),或在外国境内的本国领土,将其称之为国家“飞地”。

“飞地”又分国家级、省级和市级 “飞地”,而区县级以下的“飞地”,原则上只能称之为“插花地”。原因是区县级“飞地”,归属同一区县的行政管辖。

据公开资料显示,在我国34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中,有16个省、市、自治区拥有 “飞地”。“飞地”总面积达2141.785平方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