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楚网讯 通讯员 李凡 李芳萍
      今年以来,丹江口市龙山镇紧盯“村出列户脱贫”目标任务,瞄准“九有”配套建设和“三率一度”达标,发动“户户走到”、培育主导产业、激发内生动力、抓实基层党建“四驾马车”,认准方向,开足马力,全镇脱贫攻坚扎实推进、提质增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开展“足印农家”让工作有方向
      该镇坚持以“足印农家”为载体,按照“三个走遍”要求,突出非贫困户、“硬伤”剔除户、有怨言有怨气的贫困户,不下跳棋,变上访为下访,察民情、找问题、促满意,“三率一度”稳步提升。
      一是“察”民情不遗漏。走进群众才能了解群众,为了群众才能凝聚群众。围绕“了解贫困户情况、宣传扶贫政策、交流感情、化解矛盾、出主意出思路想方法、激发内生动力、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、锻炼干部、加深党群干群关系、提升群众素质”等10项工作,坚持人到、心到、感情到、措施到,挨家挨户走访,对贫困户走访做到“五看六核”、非贫困户走访做到“五访两宣传”。全镇共走访2374户,其中,贫困户1731户,非贫困户643户,电话联系465户。
      二是“找”问题不回避。坚持“发现不了问题就是问题”,对照重点贫困村“九有”配套和贫困户“一有两不愁三保障”标准,瞄准靶心,全面查摆问题,共收集汇总4974条问题。按照时间节点反馈至各村及相关责任人,共性问题召开班子会、指挥长会分析研判,个性问题由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对口解决,包户干部带着问题进村入户,一项项进行整改。目前已解决各类问题4775条,整改销号率达98%以上。
      三是“解”民忧不停步。全镇编印《督办通报》3期,下发问题清单30份,梳理8大类198条问题,已解决矛盾纠纷、占地补偿等久拖不决的遗留问题34条,不符合政策包保稳控化解的4户,化解各类信访问题共计205件。通过行动,群众敞开了心扉、打开了心结,怒容少了、笑脸多了、心也热了,信访量逐步减少,满意度明显提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做强主导产业让脱贫有底气
     该镇目前正处于传统产业要转型、新兴产业待振兴的“阵痛期”,今春柑桔又冻害严重。面对内忧外患,该镇精准把脉、因地制宜,开出“三张药方”,做规划、抓落实,脱贫产业强了、群众腰包鼓了。
     一是“补”出一个品牌。块头大、体质差,是龙山镇传统柑桔种植产业的主要“症候”。究其原因就是品质差、含糖低、不均匀,为打出龙山柑桔的知名度、美誉度,该镇邀请市、内外专家多次实地把脉问诊,在农家小院、田间地头集中讲学、现场教学,手把手传授施肥、剪枝、嫁接、密改稀等技术,先后组织桔园管理培训会35场次,受训群众达2500多人。全镇受冻害桔园90%得到有效管护,“满血复活”。新发展早熟、特早熟新品种柑桔、脐橙基地4000亩,补植补栽3000亩,打造特色精品示范园3000亩。成功举办“相约龙山桔乡行”等采摘活动6次,在“库区行·桔乡情”活动中送评“武当蜜桔”受到各地游客一致好评。
     二是“转”出一片天地。“柑橘受冻西瓜补”,考虑到龙山“彭家河西瓜”甜度高、口碑好,十几年前就在十堰及周边地区非常紧俏。而且,西瓜产出高、周期短、利润大,当年见效。该镇决定将已经造成损失且无法挽救的桔园合理利用,引导群众转型发展“短平快”高山西瓜4000余亩。入夏,一个个大西瓜漫山遍野,拉瓜商贩的车轮滚滚,瓜农笑了,年底如期增收脱贫的希望也有了,一个“华丽转身”换来了“柳暗花明”。同时,七里沟、岭西村发展小龙虾100亩,土台村发展稻鳖共养基地100亩,龙潭河、土台、石门沟等村发展中药材3000亩,石桥沟、白蛇沟发展软籽石榴1000亩,各村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,“一村一品”格局初步拉开。
      三是“带”出一股合力。坚持内引外联、想法设法促进富余劳动力转化为收益。规范合作社27家,成立扶贫车间15家,贫困户入社率达60%以上,通过土地流转、基地(车间)务工、利益分红等途径,实现入社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。多次组织企业来镇招聘,为用工单位与贫困户搭桥牵线。今年以来,先后组织各类招聘会6场,全镇共输出劳务人员4448人,其中镇内务工2000余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统筹扶志扶智让群众有动力
     人穷最怕志短,只要有信心,黄土变成金。要打赢扶贫攻坚战,就要“授之以鱼”与“授之以渔”相结合,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,激励贫困群众树立起战胜贫穷的志向和勇气。
     一是典型引路提“志”。挖掘好典型事迹,对激发全村干事创业、脱贫致富意义重大。选树巾帼脱贫英雄吕刚秀、老党员何世学等先进典型,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引导贫困户树立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,增强内生动力;树立扶贫典型黄成国、张军、林庭波、袁斌等10余人,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,形成了见贤思齐、你追我赶的良好格局;树立带贫典型梅红云、张世国、陈军等12人,找准能人大户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,瞄准能人大户与贫困家庭互惠共赢的利益链接点,带动全镇2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     二是政策到家提“智”。组建“百姓宣讲团”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在全镇14个村开展巡回宣讲活动20余次,把扶贫政策、乡村振兴战略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、十九大精神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送入了千家万户。结合“足印农家”活动,全镇共召开院场会、户主会、夜谈会等230余次,技术培训310场次,遍访了所有在家农户。通过送政策到家,让党的声音传到了最基层,让百姓明白日子有奔头、发展有劲头,提高致富信心和能力。
     三是移风易俗提“神”。“风俗,天下之大事也”。文明乡风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和谐、友善、勤劳等优良品质。该镇结合精准扶贫“九有”配套设施建设,加强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,提档、新建文化广场12个;组织巡回放映科技文化、精准扶贫等宣传教育电影11场次,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;开展“乡贤”评选活动,培育和引导乡贤,使其成为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和维护者;住上新房子,要有新样子,“易迁”还要“易俗”。按照“扫干净摆整齐无污水”的标准扎实开展“卫生家庭”评选活动,每月选出5户“本月卫生家庭”,在全镇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。焕发农民精神风貌,助推乡村振兴,提高脱贫内生动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党建引路让脱贫有保障
     该镇坚持紧抓基层党建“牛鼻子”,聚焦聚力队伍、阵地、财源、作风建设,党建与扶贫互融共进,脱贫攻坚战有了坚强组织保障。
     一是抓队伍打造“精锐之师”。大力实施“领头雁”工程,开展“双回归”和“双带”、“一村多”、电商培训等行动,选优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;选准用好村后备干部,14个村现有在岗后备干部24名,一线力量足;组织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,采取专题讲座、外出学习、现场教学等形式,着重加大政治理论、精准扶贫、实用技能的学习,上半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7次,培训460余人次,中坚力量强。
     二是建阵地夯实“坚强堡垒”。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,对照年初摸排确定的三类支部和软弱涣散支部,把脉问诊,对症下药,制定整顿提升方案,严格纪律要求,确保时间节点完成整顿提升,扎实有效开展合格支部创建,推动整镇推进。整合资金、资源,按照因地制宜、经济实用、标准规范的原则,新建2个党群服务中心、改扩建6个,实现“多务合一”要求,切实提升服务群众能力,增强基层党建氛围,突出基层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。
     三是抓发展激活“一池春水”。产业是脱贫之基,致富之源,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,是提升村党支部组织力的重要保障。按照“一个产业一个支部,一个支部一个堡垒”的工作思路,深化“党支部+产业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运转模式,紧抓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扶持的政策机遇,引导村民做大做强柑桔、脐橙、西瓜、中药材等优势产业,在逐步发展的基础上,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,全力激发脱贫“内力”。全镇1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万元,3个村可超过8万,2个村预计突破10万,实现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双赢。
     四是抓作风激发“满腔热血”。牢固树立“作风不转、扶贫难推”的观念,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教育和履职尽责管理,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对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采取问责、工作约谈、通报等形式,让“咬耳扯袖、红脸出汗”成为常态,时刻保障各村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党员干部敢于干事、勇于担当、廉洁自律。充分运用“村书记抓党建月述月评”活动,实现了精准扶贫、信访维稳、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的月清月结、逐月压实,同时通过即时奖励、三方同责,调动了以村书记为主的各方力量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传导了压力,激发了动力,形成了合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