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 宋勇

2016年10月,六中全会通过的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》明确要求, “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,发挥群众首创精神,勇于自我革命,勇于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,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,决不能安于现状,墨守成规。”

回顾近几十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,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综合国力、人民生活水平等极大地提升。这主要得益于持续的改革,永续的创新。首先,改革开放初期,全国人民为吃饱饭发愁,就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是,“你吃饭了没有?”足见“吃饭 ”问题是人人关心、人人关切的一件大事。中央的伟大,采纳并推广了安徽小岗村群众的首创做法——分田到户,土地还是那块土地,人还是那些人,各级也没有听说给钱给物, 就仅仅是几张纸的文件,犹如魔术一般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家家粮食吃不完,甚至卖粮难成问题。创新,激活了农村,解决了全国人民的“头等 ”大事。这就是创新的威力。随后很多改革,诸如,企业由政企不分,到确立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;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;吸引外资外企等一系列有远见、有魄力、有胆识的改革创新,成就了我国目前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。

当我们在尽情享受改革创新“成果”的时候,许许多多的人还是在辛勤劳作,感恩国家、感恩人民,以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品格回报社会和祖国。但是我们一些同志,包括一些年轻同志,却忘记或不知道此“成果”从何而来,如何维护好这一成果。沉迷于低级趣味,丝毫没了革命的斗志,也有的却一边吃肉一边骂娘,流露出种种不满情绪等。因为他们忘记“成果”的来之不易,守之不易,“成果”得来的精髓所在,那就是“创新”。世界上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注定要消亡的,创新的民族才有前途。

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特别是基层干部,经常与群众接触,在一线处理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,如果没有创新精神、首创精神,就会走进封闭僵化的老路,就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,成为历史的罪人,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极不负责的表现。但“创新”就是走“新路”,前面是阳关大道还是万丈深渊是很难预测的。没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的人是难以做到的。首先,坚定理想信念,净化自己的心灵,抛开思想杂念 ,用担当诠释对党的忠诚,就能壮足自己的胆量。这是创新的前提。其次勤于学习。革命不是蛮干,创新不是牺牲。要多学习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,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,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,分析成功失败的原因。以理性的思考,严谨的论证,周密的计划,科学的实施方能取得成功的一步。这是创新的技能。最后,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离开群众,离开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。所以“创新”必须始终相信群众、依靠群众、发动群众,在实践中磨练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。这是创新的基础 。

当下,个别干部一遇到问题或困难时,首先要么是找上级怪下级,要么不是要钱要物就是要人,甚至推诿给别人等,缺乏用创新的精神来思考问题,解决问题,穿新鞋,走老路,换汤不换药。短期看,将就能过,矛盾较少,但长期看,问题会越积越多,病入膏肓 ,甚至会到更加难以解决的地步。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历史过程, 如果把“创新”这个传家宝、看家本领束之高阁,不能不令人惋惜。

(作者系丹江口市委常委、六里坪镇党委书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