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楚网讯 文、图 记者 赵清 通讯员 李凡 李芳萍 报道: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在十堰市旅游委、市侨联、湖北医药学院“四双”帮扶工作队的配合下,为贫困家庭寻找出路、通过项目建设增加集体收入、规划全域旅游项目带动经济发展....近日,记者在帮扶工作队员潘春钦、王兆东的指引下,随机走访了正在脱贫路上努力的几户人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谢厚宝:61岁,因病致贫 脱贫方式:种桔树养牛

夜访谢厚宝
     12日19时许走进7组谢厚宝家时,正好遇到他刚刚做好晚饭,他端着饭碗和记者们聊起来。
     老谢家原本有6口人,2011年因为移民从小尖沟搬进现在的太平沟,本来靠着农闲时打短工和享受移民政策,可以勉强将生活过好。不料次年,年迈的母亲因为患病而瘫痪在床,因为老谢妻子早逝,照料母亲和支撑家庭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。儿子婚后育有一双儿女,为方便孩子上学,放在离镇上稍微近一点的外婆家,儿媳妇在镇上打工,也能协助着带一下,儿子在深圳打工。一直到去年,已经80多岁的母亲去世,老谢才终于有了精力来发展经济。
     “十堰市旅游委边主任和工作队多次到家里来详细了解情况,帮我想如何增加收入的办法,因为我自己文化浅,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点收入。今年边主任还给我购买了1000元的肥料,希望我能尽快见收。”在多次的沟通之后,老谢申请到了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,在山上栽种了10多亩的桔子树,还养了两头牛,母牛又下了仔,明年秋季就可以出栏两头。
     “只要不出现天灾人祸,等柑桔见收,我一年收入个两万块钱还是没有问题的!”这是老谢给自己的信心,也是对未来的期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张玉平:51岁,因病致贫 脱贫方式:务工和家庭养殖

张玉平家里的猪
     12日20时许,张玉平家院子的灯亮着,在堂屋里的桌上还放着一个盘子,那是两口子早饭后因为着急到工地上干活,没来得及收起来的。
     张玉平家原来的收入就是靠种地、家庭养殖,微薄的收入仅能满足一家人生活和孩子的学费,不料母亲生病后每月需要几百元的药费,一下就把家里的经济搞垮了。去年因为土地流转,张玉平把家里的牛全卖了。在张玉平家的猪舍里,一口大锅正冒出热气,同行的帮扶队员张口就说:“这是煮红薯叶的味道”。4头猪都已过200斤,年底出栏没有任何问题。两口子平时在附近的工地上干活,顺带着把家庭养殖搞起来。
     “我非常感谢湖北医学院的涂书记!他光今年就资助我了7000元,一是修建了卫生猪舍,二是硬化了门前的路和院子,这都是原来自己不太敢想的事情。”张玉平妻子激动地说。
     “现在两个孩子大的在十堰的物业公司从事水电维修,生活没有问题,老二虽还没成家,不过也已经能自食其力,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!”张玉平如是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徐永国:69岁,因病致贫 脱贫方式:家庭作坊

面带笑容的徐永国
     13日17时许,记者一行循着油香味找到徐永国家里,老两口正坐在火盆旁边剥花生。
     2010年,刚刚60岁的徐永国被检查出胃癌,当年举债手术切除了1/3的胃,因为消化功能影响,无法干重体力活,就在老家开了个油坊,挣点钱补贴家用。2013年迁到镇上的移民安置区后,老旧的榨油设备也一起安了“新家”。2015年,徐永国又检查出了食道癌,再次做了手术。而老伴也检查出冠心病,因为无力支付费用,选择了药物控制,现在老两口一个月的药费就将近1100元。
     “十堰市侨联的黄主席两年前就鼓励我把油坊搞大,提高榨油工艺,可苦于没有资金购买设备而一再延后。终于在去年购置了新设备,不仅节省了不少体力,榨油工艺得到提高,劳动强度也减小很多,这点收入加上各项政策性补贴,我们实现自给自足还是没有问题的!”徐永国说。
就在记者离开时,有几个人推着车来到作坊里,徐永国赶紧上前去忙活,扇灰、翻炒、压榨.....
     记者了解到,在土台村有210户827人都被十堰市旅游委、市侨联、湖北医药学院的 182名帮扶干部给挂念着。